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破解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重点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深入展现我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和辉煌成果,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光明网策划制作一系列微纪录片,通过镜头语言,激发创新自信,培育创新文化,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9月16日,光明网发布微纪录片《智造未来|纤维重构 阻燃护盾——阻燃莱赛尔纤维技术》,重点介绍了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阻燃莱赛尔纤维,以天然可再生纤维素为原料,用绿色溶剂NMMO,环保且可降解,遇火不蔓延、不滴落、无有毒烟雾。2023年该纤维万吨级生产线试产成功,2025年实现连续稳定生产,可大批量供应。它性能优且价格低,标志我国在该领域从“追赶者”变为“定义者”。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

在烈焰肆虐的火场

防护服是救援人员宝贵的生命防线

传统芳纶防护服虽能抵御高温

却厚重如同盔甲

像背着“移动桑拿房”

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因防护装备缺陷

引发的救援人员热应激反应占比超10%

民用纺织品因其易燃特性

每年造成的火灾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全球每年产生约20万吨废弃阻燃材料

传统阻燃材料燃烧时还会释放剧毒二噁英

持续威胁生态安全

材料领域的

“安全、舒适、环保“

真的是“不可能三角”吗?

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科研团队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

阻燃莱赛尔纤维

它不仅遇火不蔓延、不滴落

更不释放有毒烟雾

使用后还能自然降解

成为守护生命的“隐形铠甲”

它有三大特点

一是工艺绿色环保

原料来自天然可再生纤维素

二是采用绿色溶剂NMMO

毒性极低,且工艺清洁

三是产品纤维素用完后可降解

能回归大自然,循环使用

然而,20多年前

国外早已实现该种纤维的量产

由于技术垄断和封锁

国内对它了解并不多

1994年,我国开启实验室研究

却因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溶剂提纯技术不成熟

始终停留在小试阶段

更被动的是

核心溶剂NMMO依赖德国

价格高昂且供应受限

2006年,中纺院重启研究时

每吨溶剂成本超过10万元

占纤维总成本的40%

其设备专利和技术壁垒让中国举步维艰

最大的技术卡点

在于阻燃剂的分散均匀性

若阻燃剂在纤维中分布不均

会导致同一根纤维、同批面料的阻燃效果

“时好时坏”

有些部位能阻火,有些部位却遇火即燃

为攻克这一难题

科研团队耗时4年

终于研发出“湿法研磨+表面改性”工艺

先将阻燃剂研磨至纳米级别

再用特殊改性剂包裹表面

让其在溶剂中均匀悬浮

这一突破不仅让阻燃剂分散均匀度达98%

还让纤维强度提升30%

让我们通过一组对比实验

看清阻燃莱赛尔纤维的“硬核实力”

普通纤维纺纱织布料组

点燃后移开火源

火焰快速蔓延

短短几秒就烧透整块布料

燃烧中还不断滴落液态聚合物

100%阻燃莱赛尔纤维织布料组

火苗接触瞬间

火焰在短时间内自行熄灭

既不蔓延也不滴落

背后的关键

是纤维遇火后能快速形成致密碳化层

阻隔氧气与热量传导

普通莱赛尔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约为18%

由于其LOI低于空气氧浓度(约21%)

因此在空气中非常容易燃烧

阻燃莱赛尔纤维极限氧指数(LOI)可高达28%以上

该值显著高于空气氧浓度

因而在空气中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

2023年12月29日

阻燃莱赛尔纤维项目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万吨级生产线试生产一次性开车成功

标志着阻燃莱赛尔纤维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

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2025年3月9日

我国成功实现阻燃莱赛尔纤维的连续稳定生产

产品质量较试生产阶段大幅提升

这标志着阻燃莱赛尔纤维

可在全球实现大批量市场供应

实现“从1到100”的突破

阻燃莱赛尔纤维的诞生

开启了材料应用的新世界

关键安全领域,它是“防护屏障”

军警作训服、消防救援服、

石油石化、国家电网的

特种阻燃工装等,都离不开它的助力

日常场景中,它是“安全助手”

床上用品、窗帘、沙发等

让居家安全更有保障

交通出行时,它是“温暖卫士”

座椅套、盖毯等,守护着旅途平安

国产阻燃莱赛尔纤维实现了

性能更优、价格更低的双重突破

中国科学家用小小纤维

书写了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传奇

中国智造

正以更可持续、更具温度的方式

守护生命与生态的双重安全

作者 808,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