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皮肤本质是一种柔性传感器,结构主要由柔性基底、导电传感层、封装层组成,能够模拟人体皮肤灵敏地感知环境温度、湿度、压力等信号的变化,被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监测、智能穿戴、汽车智能座舱等场景。其中,柔性基底材料通常是采用软性材料,比如PDMS、PI、PET、水凝胶、TPU等。
目前电子皮肤常见的柔性基底材料是PDMS、PI,而TPU正在逐步切入,凭借其弹性、可加工性和生物相容性,在电子皮肤中主要作为柔性基底、导电复合层及传感器阵列材料使用。

TPU基底的可伸缩性电路,村田制作所
一、TPU材料简介、性能及加工
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

TPU分子链结构示意图
TPU具有高模量、高强度、高伸长和高弹性、优良的耐磨、耐油、耐低温、耐老化性能。其中拉伸强度高、伸长率大,长期压缩永久变形率低等都是TPU的显著优点。
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类加热可以塑化、溶剂可以溶解的聚氨酯,因此主要采用熔融法和溶液法进行TPU的加工。
-
熔融加工是用塑料工业常用的工艺:如混炼、压延、挤出、吹塑和模塑(包括注射、压缩、传递和离心等);
-
溶液加工是粒料溶于溶剂或直接在溶剂中聚合而制成溶液再进行涂覆、纺丝等。
TPU制成最终产品,一般不需要进行硫化交联反应,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废弃物料能够回收重新加以利用。

科思创 Platilon® TPU 薄膜在脉搏血氧仪上应用
二、TPU在电子皮肤上的应用
电子皮肤是模仿人类皮肤特性、感知能力和附加功能的仿生设计,本质上是一种仿生柔性触觉传感器,具有延展性、弹性、柔软可拉伸性,融合了柔性电子、微纳传感、生物材料和智能算法等新兴技术,具备感知、响应、传输外部刺激等能力。

生物皮肤和电子皮肤
电子皮肤的结构主要有四层:柔性基底、导电传感层、封装层。
-
柔性基底起支撑作用,作为电子皮肤的基础结构,提供机械柔韧性、可拉伸性及生物相容性,使设备能够贴合不规则表面(如人体或机器人曲面);
-
导电传感层是核心功能层,负责感知外部刺激(如压力、温度、湿度),并将物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压阻、电容或压电效应实现信号转换,再通过纳米银线传输;
-
封装层覆盖在电子皮肤表层,提供防水、防尘及物理损伤防护,同时保持传感器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封装层通常采用PDMS。
综合各方资料来看,目前TPU在电子皮肤上主要是用于柔性基底和传感层。
1、柔性基底:TPU薄膜
柔性基底层面,TPU凭借优异弹性、可拉伸性及生物相容性,能贴合人体或机器人曲面,承载功能层,力学特性接近人体皮肤。目前在可穿戴式医疗设备上应用较多。
科思创:Platilon® TPU 薄膜不仅具有良好的成型性、柔软的质地和较高的佩戴舒适度,而且还专为集成柔性印刷电子产品而设计。这使它们成为用于患者监测的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合适基材。

电子控制器戴在手腕上,并连接到指尖生物传感器

柔性传感器电路用银导电油墨印刷在 TPU 薄膜上
村田制作所:通过优化材料、设计和工艺技术,开发了一种“可伸缩电路板”,即使在弯曲和拉伸时,其电极和布线也不会失去导电性。这是一种柔软且能伸长的电路板,因此即使安装在活动部位上,它也能追随身体的运动并维持紧密贴合状态,从而减轻给皮肤造成的负担。

2、导电传感层:TPU+导电材料形成复合材料
传感层层面,TPU可与导电材料复合实现物理信号转换,比如与炭黑(CB)形成传感器阵列用于压力检测,100μm 厚模板法制备产品响应时间约 35ms。
还有与银纳米线(AgNWs)复合并结合离子凝胶,构建兼具导电性与柔韧性的多层传感结构。

总的来说,TPU材料在电子皮肤上应用目前主要是在医疗场景,而人形机器人、汽车智能座舱等方面有待开发探索。
根据有关机构预测,2024年电子皮肤的全球市场总值约为63亿美元,Precedenceresearch预测电子皮肤将会在未来十年内保持17%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34年其全球市值将超过300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