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占比

碳纤维是一种丝状碳素材料,由有机纤维经碳化以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的纤维结构材料,直径5-10微米,具有密度低、比强度大、比模量大、耐腐蚀、耐低高温(负180°C—2000°C均可使用)等诸多优点。在同等重量下拉伸强度 在3500MPa以上,可达到钢、铝合金、钛合金的9倍以上;弹性模量在230GPa以上可以达到钢、铝合金、钛合金的4倍以上。是现代战略新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
这些优点使得碳纤维成为航空航天飞行器轻量化的理想选择。通过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制造飞行器的机身结构和内部零部件,可以有效减轻机身重量,降低能耗,同时增强结构强度和安全性。将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打造eVTOL,能够帮助机身整体重量减少30%-40%
摄于南京聚隆展台
低空经济的飞行器主要有小型无人机、直升机、固定翼轻型飞机和eVTOL(电动垂直升降飞行器)等。由于eVTOL是由电机驱动,对轻量化的要求更高,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在eVTOL中的使用占比远超传统航空器,占到机身结构重量的70%以上复合材料中90%以上使用碳纤维增强,大约10%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可推算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在eVTOL的材料中占到63%以上。
eVTOL使用的复合材料中,约有75%-80%将应用于结构部件和推进系统,有12%-14%在内部结构应用,如横梁、座椅结构等;剩余的8%-12%在电池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和其他小型应用。
复合材料在 C919 飞机上的应用部位示意图
当前,低空经济被定义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有望在持续的政策驱动下加速产业化。我们预测,若eVTOL在政策催化下加速落地,到2030年,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需求中来自eVTOL的部分,占比将超过24.2%,eVTOL将成为航空航天碳纤维需求量的重要来源。

技术壁垒

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为目前碳纤维主流产品。世界碳纤维产业已形成了黏胶基沥青基聚丙烯腈基三大原料体系,其中黏胶基和沥青基碳纤维用途较单一,产量也较为有限,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兼具良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是碳纤维发展和应用的主要品种。
 
图片

图.碳纤维原丝类型

图片

图.各类型碳纤维原丝占比

 PAN 基碳纤维的制备过程一般分为原丝制备和碳丝制备两个阶段,其中原丝制备包括聚合、纺丝工段,碳丝制备包括预氧化、碳化工段。碳纤维工艺复杂,生产条件要求严格,整个工艺流程中涉及技术参数控制点3000-5000个

碳纤维按纤维数量不同可分为小丝束大丝束丝束成本较低,小丝束性能更优:小丝束性能优异,但成本较高。碳纤维的开发起初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小丝束性能更能满足航空航天、军工复材的需要,但受成本制约,难以在风电叶片等领域实现推广应用。
大丝束碳纤维性能相对较低但成本亦较低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难度更,体现在原丝预浸料碳化等多个环节的均匀性毛丝控制等方面。大丝束在保持碳纤维优良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单线产能,生产成本能降低约30%以上,打开碳纤维广泛运用于工业和民用领域大门。

市场&竞争格局

1、竞争格局
PAN基碳纤维的生产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赫氏、氰特等是主要碳纤维企业,上世纪90年代卓尔泰克开始研发并推进低成本大丝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形成了高性能小丝束和低成本大丝束两种技术路线,2014年,卓尔泰克被东丽收购。目前,世界碳纤维技术仍主要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东丽、三菱其生产的碳纤维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东丽更是世界上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领头羊” 。
碳纤维生产流程复杂、技术壁垒高,我国碳纤维工业总体上与日本碳纤维的研发同步进行,经历了长期低水平徘徊、技术转型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依靠长期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封锁,碳纤维产业化目前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工艺的完全国产化碳纤维下游应用广阔,国产替代空间大。
2、市场空间
2023年,碳纤维全球需求为11.5万吨,航空军工是全球需求较大的应用领域,占比19.1%,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有望加速增长。2023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6.9吨,国产碳纤维由4.5万吨增加至5.3万吨,同比增长17.8%,进口碳纤维由2.9万吨大幅下滑至1.6万吨,同比下滑45.4%,国产化率由60.5%提升至76.7%。国产化率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加强,有望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但随着国内碳纤维企业不断扩产, 2023年,国内产能达14.1万吨,同比增长25.7%,是当年总需求6.9万吨的近两倍 ,短期已经产能过剩。未来有望进一步加强规模效应,成本、价格的不断下降来打开许多新的下游市场,如汽车、轨道交通、深海油田、各种拉索、各类高速旋转件等。
航天航空空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远超其它领域,由于安全性要求高、技术壁垒深、认证周期长等特点,航空碳纤维相对独立,不太受”量升价降“的影响。我国当前航空碳纤维的应用与全球仍有巨大差距。随着低空经济eVTOL的发展,有望带动碳纤维需求增长,预计从2024年的约500吨激增至2030年的11750吨,增长幅度约22.5倍。我们预测,到2030年,航空碳纤维需求主要来自eVTOL,占比将超过24.2%

产业链&推荐公司

图片
材料厂商
1、上游:原材料和设备:

丙烯腈中石油、中石化、江苏斯尔邦石化、浙江石化、山东海江化工;

碳纤维原丝:光威复材、中简科技、恒神股份、中复神鹰、浙江宝旌、吉林碳谷;

2、中游:碳纤维生产:

碳纤维:光威复材、中简科技、恒神股份、中复神鹰、吉林化纤、吉林国兴、浙江宝旌;

碳纤维织物: 光威复材、中简科技、恒神股份、江苏奥盛;

预浸料: 光威复材、恒神股份、江苏奥盛;

碳纤维复合材料:中航高科、光威复材、中复神鹰、江苏恒神、新万兴、山东江山、浙江宝旌。

3、下游:工业产品:

航空航天: 中国商飞、中航工业;
风电: 维斯塔斯;
TPI中材科技、时代新材、明阳凤份、中复连众、重通叶片;
压力容器: 中复科金、浙江凯博、江苏中盛、上海高压、南京宝色、山东环日;
碳碳热场: 金博股份、中天火箭、隆基股份;
休闲体育: 威海光威、飞鸽车业、喜德盛、李宁、上海永久。

设备厂商:

原丝意大利MAE、日本川崎重工;
预氧化炉: 德国埃森曼、美国DESPETCH、美国LITZLER、台湾聚川、威海拓展、中复神鹰、中简科技、精功科技;
碳化炉:德国埃森受、德国音斯楚特、美国哈泊、美国LITZLER、台湾聚川、威海拓展、中复神鹰、中简科技、精功科技。
总的来说,碳纤维价格2023年一路下探,2024年初触底反弹,当前已企稳。碳纤维行业格局不断优化,头部公司的盈利有望逐渐回升。
资料来源:新材料产业圈、复材生态圈、中国复材、网络

作者 808, ab